新闻中心

中国茶文化与茶树栽培简史

作者:admin    发布时间:2015-03-22 14:58:57     浏览次数 :1881

[返回]
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是:被子植物门(Angiospermae),双子叶植物纲(Ddicotyledoneae),原始花被亚纲(Archichlamydeae),山茶目(Theales),山茶科(Theaceae),山茶属(Camellia)。近年来,我国植物学家张宏达在《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》一书中,把山茶属分为四个亚属(subgen),茶树被列为茶亚属(subgen.Thea)茶组(sect.Thea)茶系(ser.Sinensis)中的一个种。茶组内现有17个种(不包括1981年以来发现的新种),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为茶[Camellia sinensis(L.)O.Ktze.],其余的种大多处于野生状态,但也常为人们所采集利用[1]。
 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,古今各国的茶树都直接或间接引种于我国。
  九经中无茶字,其字古作荼,茶字是由荼演变而来的[2]。
  茶字的最先出现大约是在唐宪宗元和(806~820年)前后,在其出现之前,指茶的字和名词除荼以外,还有槚、茗、蔎、荈、皋芦、过罗、物罗、酪奴等等。
  古代最初指茶的荼字,也念作荼(tu)。但后来可能随茶事的发展,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,有加区别的必要,于是就把指茶的荼字,专读为茶。到了唐朝中期,随着茶业的盛起,更要求茶、荼不仅在读音上而且在字形上也要有所区别,于是将荼减去一笔,形成了今天的茶字。
  1茶树的原产地
  据地质学与古植物学研究推断[3],三迭纪末期的康滇古陆、雪峰古陆和越北古陆是多种被子植物起源的摇篮。侏罗纪后,这些大陆出现干旱气候,许多古生代发展起来的植物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。但在我国右江沉降带,滇东沉降带和四川向穴盆地,因与河湖相近,气候较好,
  古生代植物得以继续生存繁衍,山茶属植物就是在之后的演化中出现的。因而这些地区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古生代孑遗植物,如银杏、苏铁、银杉等。而从山茶属植物的分布来看,这一推断也是十分合理的。
  山茶属植物现存200余种,90%分布于我国西南和南部[1]。以云南、贵州、广西三省区的邻
  接地带为中心,向南北扩散而逐渐减少。这一中心带保存了世界野生茶种的80%[4],其中近半数为原始型,并在形态结构上有着从原始到进化的各种过渡类型[5]。这种同一属、同一种植物在系统发育上的完整性和分布区方面的集中性,有力地证明了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不仅是山茶属与茶种的现代中心,也是它们的起源中心。
  2饮茶的起源
  茶作为一种饮料如今已香飘四海,誉满五洲。但在我国古代,最初却是将其食用或药用,后又发展为一种祭祀品[6]。
  饮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《王褒僮约》,其起源则一直没有定论。可以肯定的是,《僮约》中所载的饮茶、买茶史实,不是我国饮茶的起源,而是古代巴蜀地区茶业相当发展的纪录。
  唐代陆羽是我国最先探究饮茶起源的人,他在《茶经·一之源》中,依据《神农食经》“茶茗久服,有力悦志”的记载,把神农列为我国饮茶第一人。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提出“自秦人取蜀以后,始有茗饮之事”的观点。认为我国饮茶的起源应当始于战国,甚至更早。
  3历代制茶技术的沿革
  在中唐以前,茶叶并无有效的制作方法。如皮日休《茶中杂咏》序所说:“称茗饮者,必浑而烹之,与沦蔬而啜者无异”,饮茶就如同喝汤药一般,多用生煮。正因如此,在唐之前,茶业发展十分缓慢。直到中唐蒸青制茶的出现,茶作为一种饮料才真正普及民间。此后由蒸青到炒青,由团茶、饼茶到散茶,每一次制茶方法的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的发展。
  3.1蒸青制茶
  所谓蒸青,即鲜叶采摘后以蒸法杀青。《茶经·三之造》:“晴采之,蒸之,捣之,拍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”其所述的制作方法简单分为三步:蒸,制饼穿孔,贯串烘焙。唐时碎茶主要用杵臼手工捣舂,制茶时有一定的规承,规为铁制,其形或圆或方,制作出来的茶称团茶或饼茶,用时敲碎煮饮。到了宋朝,杵臼改为用碾,茶规也更为精巧。又在杀青后增加了一道压榨的工序,先除去茶汁,然后制饼,解决了唐时蒸青茶茶汁苦涩的问题。
  3.2由蒸青到炒青
  据刘禹锡《试茶歌》中“山僧后檐茶数丛,……斯须炒成满室香”的记述,则炒青制茶在唐时就已出现,虽然只是个别地区的偶然之作,并不普遍。
  炒青的普及是在明朝。明朝是我国锅炒茶的全盛时代,其时炒青制法已相当完备。如屠隆《茶说》中说,炒茶时不能大力捏转或摩擦,不然,则生碎片细末;炒好后要冷却收藏,否则色香味俱减。又如《闻龙茶笺》所述:“炒茶时需一人从旁扇之,以怯热气,以保茶质”。这一方法,至今在炒制高档茶时仍采用。另《茶录》、《茶疏》、《茶解》等书,也都对炒青有详细阐述。归纳他们的见解,就是锅要先热、高温炒制、现采现炒、炒量要少、炒不宜久、翻抄要快、去热要速等等[2]。
  炒青制茶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的原香。蒸青或茶汁苦涩,或榨汁后夺茶真味,质量口感均不及炒青,自炒青普及后就少为人们所用。
  3.3从团、饼茶到散茶
  散茶在唐时就有了。唐时制茶是蒸后捣碎,再拍制成饼,但也有蒸而不捣,捣而不拍的情形。捣碎后不拍制,直接烘干的称末茶;蒸而不捣,全叶烘焙的即是散茶。这样制作的散茶称蒸青散茶。
  散茶的制作至宋朝后期前一直不多。宋朝后期,作为贡茶的团饼茶在外形制作上一味追精求细,销路也随之日窄一日,适用于民间用茶的散茶就应运而起,替代团饼茶取得了生产的主导地位。
  元代时蒸青散茶的制作又有发展。如《王祯农书》所载,鲜叶微蒸,置筐箔上摊凉,再乘湿用手揉捻,最后入焙烘干[2]。这一制作方法类似于近代绿茶的生产流程。所制茶叶可称为蒸青绿茶。
  到了明代,随着炒青制茶的兴盛,末茶、团茶生产不断缩减,散茶进入了独盛的全面发展时期[2],饮茶也逐渐由煮饮改为用开水冲泡。
  3.4由绿茶到其它茶类
  炒青制绿茶始于元末明初,其工序可简单总结为杀青后揉捻,烘焙[6]。若鲜叶杀青后不及时揉捻,揉捻后不及时烘干或炒干,堆积过久,致使叶片变黄,则成黄茶;若鲜叶较粗老,杀青叶量多,火温不高,杀青后叶色变为近黑色的深褐绿色,揉捻后再经渥堆做色则成黑茶;以生晒替代炒青,揉捻后堆积片刻,使其发红,则成红茶。
  黄茶、黑茶、红茶俱为明时绿茶制作中发展出来的新茶类。清时结合绿茶与红茶的制作发展出青茶(乌龙茶),红茶与青茶结合又衍生出了白茶的制作。至此,我国古代制茶方法的发展达到了顶峰。
  4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
  我国茶树栽培的历史,差不多是和饮茶同时开始的,而关于茶树栽培的论述,一直到唐以后才有一些零星的记载。因此要讨论我国古代茶树的栽培技术,只能由唐开始。
  4.1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
  农业技术的发展,始于对作物性状的认识。我国古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,主要是指对茶树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了解[2]。
  唐·《茶经》:“其地,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”,“阳崖阴林,紫者上,绿者次……阴山坡谷者,不堪采掇”;又《四时纂要》:“此物畏日,可种于桑下竹阴之地”,宜种坡地,若平地“须于两畔开沟垄泄水”。这些记载说明,早在唐时,人们就已认识到茶树是一种喜温湿、惧冷旱、不喜阳光直射的耐荫作物[7],适生于土质疏松的壤土,茶地要求排水良好,地下水位不能过高,更不可积水。
  这类记载宋代较唐代更多,如苏东坡“细雨足时茶户喜”的诗句;《东溪试茶录》“茶宜高山之阳,而喜日阳之早”的看法;《大观茶论》“植茶之地,崖必阳,圃必阴”和“今圃家植木以资茶之阴”的记载;《北苑别录》每年六月锄草以“虚其本,培其土”,“以导生长之气,而渗雨露之泽”的论点等等。说明在近代科学和显微技术出现之前,我国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,早在宋代就达到了宏观世界可能达到的认识深度[2]。
  4.2由丛直播到压条繁殖
  唐时我国茶树繁殖,如《茶经》所说:“凡艺而不实,植而罕茂,法如种瓜”,是采取丛直播的办法。具体做法是成熟茶籽采收后,和湿沙拌匀,置筐篮中草盖贮藏越冬,至翌二月春播,播时间距二尺开深一尺、径三尺圆坎,坎底土壤锄松,施粪肥拌匀,每坎播籽六十到七十颗,覆土厚约一寸。
  宋时茶籽直播的方法继续沿用,又因茶用于婚礼的关系,时人皆以茶不能移栽。
  明朝后期,茶籽采收后,已知先用水选,每穴播种量也大大减少,且于出苗后第二年分植,打破了明·《七修汇稿》中“种茶下籽,不可移植,移植则不生也”的说法。
  但不论直播或丛播育苗移栽,都是有性繁殖,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,很难保持茶树的优良种性[2]。因此,在茶树良种资源较多的福建省,最先产生和应用了茶树压条繁殖技术。但确实的发生年代,已很难稽考,其最初记载见于《建瓯县志》(1939年)。而扦插、压条等有性繁殖技术早在康熙年间《花镜》一书中就已有记载,虽然并未指明是应用于茶树。
  4.3茶园管理技术的完善
  据《四时纂要》记载,我国现时茶园管理中的中耕、除草、施肥与间作套作等农活,在唐时就已俱备。
  宋时茶园管理中增加了深耕技术,当时叫“开畲”,具体措施见《建安府志》:“茶园恶草,每遇夏日最烈时,用众锄治,杀去草根,以粪茶根。……若私家开畲,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。”我国现代山区茶园推行的伏耕,就是“开畲”技术的延续[1]。另外,唐朝茶园只在茶树幼龄期种“雄麻黍稷”遮荫,宋·《北苑别录》则进一步提到桐茶可以间作。
  明·罗廪《茶解》首先提到了茶园的土地平整,对茶园耕作和施肥,要求也更精细:“茶根土实,草木杂生则不茂。春时薙草,秋夏间锄掘三四遍,则次年抽茶更盛。茶地觉力薄,当培以焦土。”当时所称焦土,现在有的地方叫泥焦灰,是山地茶园一种就地取材的肥源,氮、钾养分含量高。施用方法是:“每茶根傍掘一小坑,培以升许,须记方所,以便次年培壅。晴昼锄过,可用米泔浇之。”另外,《茶解》中还指出,茶园除间植桐树外,还可间作桂、梅、玉兰、松、竹和兰花、菊草等“清芬之品”,开始注意茶园生态并且最早提出上有荫、下有蔽的多层立体种植的构想。
  从这些记载看来,我国古代的茶园管理,明时就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,清时只是在除草、施肥的某些方法和间作内容上有所充实[2]。如《时务通考》关于除地以后,“用干草密遮其地,使不生草莱”;《抚郡农产考略》提到除草以后,要结合“沃肥一次”;《广东新语》中“今山中人率种茶,间以苦簦”和《粤东闻见录》中“西樵多种茶,茶畦有蝇树(疑为楹树)”的间作记录等等。
  4.4 茶树台刈、修剪与茶叶采摘
  4.4.1 台刈
  关于茶树台刈的最早记载,见于《匡庐游录》(1660年):“五、六年后,梗老无芽,则须伐去,俟其再蘖。”另《物理小识》(1664年)中有“树老则烧之,其根自发”记述,其茶树更新技术较《匡庐游录》更原始,可能最初的台刈,即是由此颖脱而来。《物理小识》和《匡庐游录》均著于清初,台刈技术的出现,当在明时,至晚不过明时后期。
  茶树台刈技术,晚清时已趋成熟。《说茶》(1858年)所记:“先以腰镰刈去老本,令根与土平,旁穿一小阱,厚粪其根,仍覆其土而锄之,则叶易茂。”这和近代老茶树台刈方法,已无多大差别。
  4.4.2 修剪
  关于茶树修剪,《时务通考》(1897年)载:“种茶理树之法,其茶树生长有五、六年,每树既高尺余,清明后则必镰刈其半枝,须用草遮其余枝,每日用水淋之,四十日后,方除去其草,此时全树必俱发嫩叶,不惟所采之茶甚多,所造之茶尤好。”这种“刈其半枝”的剪枝法,现在已很少采用,但据此可知,茶树修剪,是先有重修剪,在其基础上,才又派生出其它形式的修剪。
  4.4.3 茶叶采摘
  宋之前,茶只采春、夏[1,2]。到了宋朝,如苏辙《论蜀茶五害状》所述:“园户例收晚茶,谓之秋老黄茶。”可知在巴蜀地区,时人已知采摘秋茶。明朝中期时,秋茶采摘已较为普遍,此后古籍中关于采茶方法的记述很多,其采摘标准视芽叶伸育程度和制茶方法而定,多以细嫩者为上。


咨询热线:
13651040561
在线客服:
客服一 客服二
官方微信站:
公司官网: